“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谷子去皮后稱為粟,也就是俗稱的小米,被古人視為“五谷之首”,是黃土地上的人們數千年來最珍視的口糧。
今人眼中,谷子是典型的北方作物。殊不知,在江南的土地上亦有粟米的身影。
距離建德縣約50公里的三都鎮(zhèn)鳳凰村下塘自然村,省農科院種質資源調查隊與江南的黃粟在此不期而遇。
從盤山公路向遠處望去,一片金黃的田地分外醒目。隊員們下到田間,滿是黃燦燦的谷子,成熟飽滿的谷穗壓彎了綠中泛黃的莖稈。隊長林天寶欣喜地意識到,這是難得的南方小米。
調查隊在鋪滿谷穗的場院里見到了這幾畝黃粟的主人:75歲的老農何根土。老何從簡陋的塑料瓶中取出了自家留存的黃粟種子。他說:“這谷子從我太公公那代就開始種了,到我這一輩也就只種兩畝,這里面是我今年留下來作種的谷子!笨蒲腥藛T隨即展開灰色的背景布,拍下黃粟的根莖、谷穗、種子等。
《詩經》說:“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苗立祥博士說,其中的“黍”和“稷”雖常常連稱,但非同一品種——“黍”即脫殼后俗稱的大黃米,粘性較大,而“稷”才是真正的小米。
小米做粥或許是江浙一帶最為普遍的吃法:淘洗后煮粥,上層米脂透亮香甜,是坐月子婦女的“代參湯”,紅糖搭配食用更佳。在崇尚健康的今天,小米雖然退出主食行列,又因其獨特的營養(yǎng)成分愈發(fā)受到養(yǎng)生一族的青睞,成為宴會大魚大肉之余一絲別樣的清甜。
何根土告訴省農科院的專家們,黃粟每畝可收獲400斤左右,其中極小部分日常食用,大多用于釀酒!2斤谷子可以釀1斤50多度的白酒。谷子釀酒比米要香,而且飲后不怎么上頭。”
老何所說的這些信息,隊員們一一記錄在一份詳細的調查表上。幾天后,這些珍貴的黃粟種子送到省農科院,在專門的冷庫中低溫保存。經繁殖、鑒定、評價和整理編目后,再提交國家和省農作物種質庫(圃)保存。
種質資源是寶貴的戰(zhàn)略資源。像江南黃粟這樣古老的地方品種,或是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珍稀的野生植物種植資源,雖然產量不及現代科技千方百計育成的品種,但其包含的無限可能性是不可替代的。(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章含圓)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