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鄭州7月24日消息(記者 張麗娜)從“地下穿山甲”盾構機,到大中型農機,再到艦船材料與工藝研究——毫厘定乾坤的匠心,正是大國重器昂首世界的底氣。

而這條貫穿地下、陸地、海洋的工匠培養(yǎng)鏈,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河南“人才密碼”?

近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見精彩未來”——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訪團深入河南省3個制造業(yè)生產車間,實地感悟大國重器背后的技能人才力量。

四千噸“鋼鐵巨龍”背后的“鐵裁縫”

在中鐵裝備集團盾構機生產車間,一臺直徑達11米、總重約4000多噸,由2萬多個零部件構成的盾構機已組裝完畢,經調試后即將出海,用于澳大利亞墨爾本隧道的施工。

即將出口澳大利亞的盾構機(央廣網記者 張麗娜 攝)

雖然盾構機看起來比較重、比較大,但它其實是一個非常精細化的設備。中鐵裝備集團盾構公司黨委副書記牛雪頂表示,產業(yè)工人的素質,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產品的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就需要一批技術精湛的產業(yè)工人。

“我們代表的是中國制造的品質!睆钠胀ê腹W徒到授課帶徒的大國工匠王安永,在一次次挑戰(zhàn)中磨煉高超技藝,并推動智能焊接在企業(yè)盾構機關鍵部件制造中的廣泛應用,帶領團隊實現(xiàn)焊接合格率持續(xù)穩(wěn)定在98%以上,效率提升約20%。

“王安永是眾多技術工人的一員,產業(yè)工人的技能培養(yǎng)需堅持長期主義!迸Q╉敱硎,企業(yè)持續(xù)完善“培養(yǎng)-考核-晉升-激勵”機制,發(fā)揮“導師帶徒”傳幫帶作用,并創(chuàng)新以賽促學模式,常態(tài)化舉辦員工職業(yè)技能競賽,激勵保障廣大員工在盾構機制造事業(yè)中強本領、建新功。

如今,中鐵裝備集團盾構公司生產的盾構機,應用于鐵路公路隧道、水利工程等多種應用場景,已出口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連續(xù)9年國際產銷量第一。

農機匠人用質量信仰丈量中國制造精度

走進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大拖公司的拖拉機生產線, 嶄新的紅色車身骨架在傳送帶上穩(wěn)穩(wěn)流轉,中國制造的“鐵!闭丛床粩,奔向沃土。

中國一拖大拖公司總裝生產線(央廣網記者 張麗娜 攝)

“我還是希望大家都有一技之長,走遍天下都不怕!睆募夹I酱髧そ,中國一拖大拖公司員工張景梅用約20年時間,詮釋了她心中對于產品零部件的測量標準。

為了做到“質量零誤差”,張景梅給自己定了“三不放過”原則:看不懂的尺寸不放過,測不準的公差不放過,說不清的測量原理不放過。

從翻得卷了邊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到制定《檢驗夾具測量方法標準化》、精心編制151份檢驗夾具作業(yè)指導書,她將長年累月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即使新接手的鑒定人員,也能按照她的方法快速有效地完成鑒定工作,確保了產品質量的穩(wěn)定性。

如今,張景梅不僅是車間技術骨干,更是新入職員工的導師。在她的指導下,多名徒弟在各類技術比武中獲獎。

“我們現(xiàn)在擁有一批業(yè)內領先、技術高超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痹撈髽I(yè)的人力部負責人蘇海龍表示,通過健全技能人才培養(yǎng)機制、強化技能人才激勵機制,一線在崗技能人員中持有職業(yè)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比例達 77%,其中高級工及以上占比60%,技師及以上占比17%。大中型拖拉機市場占有率居行業(yè)首位,為我國農業(yè)機械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以“焊”為筆,“焊”衛(wèi)船舶脊梁

炎炎夏季,位于洛陽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以下簡稱七二五所)生產車間,身著厚厚防護服的賀智濤汗流浹背,“我常說自己是 ‘技校生起步’,剛上班時哪敢想能成‘全國技術能手’!

賀智濤表示,通過不斷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從一開始僅能夠掌握3至4種焊接材料,到現(xiàn)在能夠熟練掌握幾乎涉及船體結構鋼焊接領域的所有材料的數十種焊接方法、幾十種船舶焊材的焊接操作工藝,焊接操作技能不斷提升。

賀智濤正在進行日常的焊接工作(央廣網記者 張麗娜 攝)

賀智濤也一步步從中級工上升到技師、高級技師,同時也獲聘為七二五所技能專家!霸谟行C制的激勵下,大家的干勁都很足,解決了一系列項目中的難題,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xiàn)了進口替代!辟R智濤說道。

“技能人才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堅實根基。”七二五所黨委書記李卡介紹,所內4700多名員工中,技能人才有2200余人。依托這支高素質技能隊伍,七二五所已成功開辟出特種裝備、鈦合金材料、橡塑復合材料、防腐與水處理等多個高新產業(yè),持續(xù)拓展新的增長極。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魏連升表示,目前,全省技能人才達1967萬人、高技能人才685萬人,為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斑@些成績背后,是一個個奮勇爭先的追光者,一件件生動鮮活的奮斗故事,他們引領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時代風尚,凝聚了‘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chuàng)造’的磅礴力量!

王安永帶領團隊實現(xiàn)焊接合格率持續(xù)穩(wěn)定在98%以上,托舉“地下巨龍”遠銷全球;張景梅用27年堅守詮釋“三不放過”的檢測信仰;賀智濤從技校生蛻變?yōu)檎莆諗凳N焊接技術的“百事通”……他們以毫厘之間的極致追求,共同書寫了“大國重器”背后的河南人才答卷,共同詮釋了同一個命題:高端裝備制造業(yè)的競爭,本質是技能人才體系的競爭。

當國產的盾構機漂洋過海,當“東方紅”拖拉機在黑土地轟鳴——這些“大國重器”的鋼筋鐵骨之下,是河南技能人才以毫厘定乾坤的匠心,也正是河南從“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最硬的底氣。

編輯:郝振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