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西安7月19日消息(記者侯凱奇)秦巴山區(qū),烈日高懸,高溫天氣持續(xù)。在西康鐵路沿線的險峻山水間,33歲的工長雷雨田背上安全包、手提鋼釬和錘頭,如往常一樣帶著工人們穿行于大嶺鋪山中。他們橘黃色的巡護服成為了山區(qū)郁郁蔥蔥間最鮮亮的顏色。
雷雨田和他的工友們正在向山上進發(fā)(央廣網(wǎng)發(fā) 劉濤 攝)
他們腳下的西康鐵路是華北、西北地區(qū)進渝入川、連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沿線山勢高峻、地形復雜。雷雨田一行的使命就是在管內(nèi)鐵路沿線開展搜山掃石作業(yè),防止山上孤石、活石、探頭危石及剝落體崩塌到鐵路上,給山下通過的列車帶來安全隱患。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安康工務(wù)段旬陽橋隧車間180公里的設(shè)備段,分20個單元,工人們需要日均行走9公里,雷雨田一走就是8年。他的背包里常年備著三樣“法寶”:記錄本、急救包和干糧!吧铰菲閸,溝深坡陡,日常巡山往返要爬好幾個小時,午飯都是饅頭就著水吃。”
雷雨田正在對危石裂縫進行檢查(央廣網(wǎng)發(fā) 張霖 攝)
“搜山掃石”的工作不只是旁人眼里的走走看看,雷雨田告訴記者: “上山掃石要給每處危石進行編號,建檔管理。通過目測、敲擊、辨音、探查等手段,準確判斷石頭狀態(tài),并做到動態(tài)更新。”
“李亮,這邊發(fā)現(xiàn)一塊危石,把柴刀和油漆拿過來!崩子晏锖芸煸谇G棘林中發(fā)現(xiàn)一處危石。他靈活穿越,柴刀開路,隊友緊隨其后。
“尺寸1×0.5×0.8米,這塊應(yīng)該是受到根劈作用,從上面這塊母巖上脫落下來的,方位懸空,要納入‘危石庫’進行處理!闭f話間,他將這個危石的位置、狀態(tài)、特征變化等數(shù)據(jù)記錄了下來。
雷雨田正在對危石俯仰角進行檢查(央廣網(wǎng)發(fā) 張霖 攝)
烈日灼烤著裸露的巖石,隊伍行進在近乎垂直的陡坡上,狹窄的落腳處不過半米。工區(qū)“00”后青工楊喆棟只能彎腰前進,動作謹慎,卻絲毫不慌亂。
去年參加工作的楊喆棟對首次上山的經(jīng)歷記憶深刻。“記得第一次上山匍匐在一塊峭壁上時,因為害怕不敢往山下看,感覺雙腿都不聽使喚了!比缃瘢瑮顔礂澰趻呱阶鳂I(yè)時已然面不改色,腳下也如履平地。
“雷工,您看這塊!”楊喆棟指向斜上方一片紋理異常發(fā)育、下方懸空的巖石喊道,“敲擊聲音發(fā)空,感覺不穩(wěn)!”雷雨田仔細勘查,贊許地拍了拍他的肩:“標記下來,安排破石隊處理。”
雷雨田的10人工隊中有5名“00”后,通過“一對一、老帶新”的形式,新人成長很快。“‘00’后的娃思維比較活躍,對工作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我們隊伍里的姚德龍就提出來用地質(zhì)羅盤儀來測量石頭的傾角、傾度和走向三要素,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崩子晏镎f。
安康工務(wù)段旬陽橋隧車間職工正在更新防洪二級點資料(央廣網(wǎng)發(fā) 高若曦 攝)
當下汛期,這支年輕的工人隊伍要把旬陽橋隧車間管內(nèi)的128座山頭都巡查一遍,對山上危石進行全面檢查,分類定級,建立實時病害庫。從2024年至今,雷雨田的巡山隊已發(fā)現(xiàn)并標注危石225處,358立方。截至今年7月,破石隊已經(jīng)破除危石86處,112立方。
“未來,我們研發(fā)的無人機可以更加靠近山體,還能對識別到的危石進行尺寸測量!痹诩夹g(shù)的加持下,雷雨田和他的工友們的工作將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
山風吹過,帶來短暫的清涼,山腳下,這群年輕的鐵路工人們駐足凝望。此時,一列滿載旅客的列車呼嘯而過。大伙兒抹了把臉上的汗?jié)n和塵土,望著遠去的列車,臉上泛起淡淡的微笑。

關(guān)注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