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興安7月23日消息 金銀器制作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戰(zhàn)國時期,北方草原民族便有以金銀打造器物的傳統(tǒng)。

內蒙古興安盟地處祖國北疆,自古為多民族交匯之地,其金銀器工藝既繼承了中原匠心,又融合了蒙古、達斡爾、鄂溫克等民族的審美與信仰,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鏤空、鏨刻、包鑲、焊接等傳統(tǒng)工藝,傳承至今仍被廣泛運用于飾品、器皿等制品之中。

制作完成的精美銀器(央廣網發(fā) 趙普 攝)

在興安盟,有這樣一群匠人,他們靜守爐火之間,以錘為筆,以銀為紙,代代傳承著一門古老技藝——金銀器制作。這門技藝跨越千年,不僅凝結著草原民族的智慧與審美,也在時代的浪潮中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這項工藝的第一步,從選材開始。傳承人會依據設計需求,選取純度合適的金、銀等貴金屬作為原料,確保作品的光澤與耐久度。設計則是賦予器物文化靈魂的環(huán)節(jié),工匠們以傳統(tǒng)紋樣為基底,融合現代時尚元素,描繪出草圖與模型,令古老工藝與當代審美相得益彰。

手工鑄造,是技術與耐心的雙重考驗。高溫熔煉后的金屬液體注入模具,經冷卻形成器物雛形。而真正考驗技藝的,是其后的捶坯、鏨刻、打磨與拋光。捶打賦形、鏨刻點綴、打磨拋光,工匠們反復打磨細節(jié),使每件作品表面平整如鏡、紋理分明、質感溫潤。尤其拋光工序,全憑手工完成,將器物表面打磨至鏡面效果,令其煥發(fā)璀璨光澤。

金銀器飾品(央廣網發(fā) 趙普 攝)

“我們做的不僅是一件飾品,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延續(xù)!币晃槐镜亟疸y器非遺傳承人如是說。近年來,興安盟不斷加強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通過開展技藝展演、開設傳承人工作坊、鼓勵年輕人學藝等方式,讓這項技藝“活”在當下,傳向未來。同時,不少本地工坊也在積極探索“非遺+設計+文創(chuàng)”的發(fā)展路徑,將金銀器飾品與現代服飾、家居、旅游紀念品等結合,打通傳統(tǒng)技藝與市場需求的橋梁。

金銀器制作,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表達。它承載著興安盟各族人民對美的追求與生活的熱愛。每一件器物,都是工匠心血的結晶,是草原文化在時間長河中的一次閃耀。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金銀器依然保持著那份獨有的溫度與質感,靜靜訴說著歷史的深情。它不僅見證著民族工藝的傳承與嬗變,也續(xù)寫著草原兒女對文化的執(zhí)守與熱望。

記者:李春雪

攝制:趙普

支持:興安盟融媒體中心

編輯:劉一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