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和老伴擺攤為生,月收入不足三千元,卻還要擠出100元資助家住伊春的15歲留守女孩軒軒,“我每季度捐300元,一年1200元,可以嗎?”這位老人叫陳巖,65歲。說起慈善初衷,他說:“我知道苦是什么滋味!”11日,記者來到老人身邊進行了采訪。
“好幾次我都不知道第二天的飯錢在哪兒”
據(jù)記者了解,陳巖一家是安徽人,1998年因家鄉(xiāng)發(fā)洪水房屋倒塌,不得不來哈爾濱投奔親戚。初到哈市,他收過廢品,撿過垃圾,“那時候孩子們小,正是長身體能吃的時候,而我賺錢又不多,日子過得很艱難。你問有多難?這么說吧,夏天去早市撿菜葉子,冬天頓頓吃土豆白菜,米飯都得可孩子們先吃,就這樣也經(jīng)常是有這頓沒下頓。吃蘋果?想都不敢想,一家人只有過節(jié)時親戚給送點肉才能見到葷腥,好幾次我都不知道第二天的飯錢在哪兒。哎!看孩子們跟著我遭罪,我作為父親特別上火,天天自責。因為天天要出門干活兒,都沒時間好好看看孩子,跟他們聊聊!
陳巖說,后來在親戚的幫助下,他在批發(fā)市場買了一些小百貨,在自家樓下擺攤賣貨,“日子總算漸漸好起來了,三個兒子也長大了,現(xiàn)在都已成家立業(yè),我和老伴生活也安定了。每當看到媒體報道貧困孩子的新聞,我這心啊,立即回想起我們一家人經(jīng)歷的那一段段苦日子,特別想幫助這些孩子渡過難關。”就這樣,陳巖和老伴一商量,每個月除去藥費、伙食費的開支,拿出一百元錢資助貧困孩子。
遇事有人拉不僅溫暖更有力量
“軒軒父母離異,平時與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希望我們的這點錢能給她買點學習用品,鼓勵她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陳巖說,哈爾濱是他的第二個故鄉(xiāng),在這里生活了快20年,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黑龍江人。遇到難事如果有人拉一把,那種感覺不僅僅是溫暖,更是沁入靈魂的一種力量。
陳巖說:“我們老兩口擺攤賣貨不容易,有時候一天只有不到三十元的收入,像大風天、雨雪天都要堅持,沒付出就沒收入,但就算這樣我們也要幫軒軒,因為這樣不僅會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同時她也給了我們前行的力量,告訴自己要知足,懂珍惜。”
據(jù)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至今,陳巖在黑龍江省慈善總會的捐款共計一千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