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機動車道路越修越寬,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越來越窄,治理闖紅燈一味將矛頭對準行人,有失公允
大約一周前安裝在湖北省武漢市金銀潭大道與奧園東路交會路口東北角、專治行人闖紅燈的6臺閘機,近日已被悄悄拆走。這套綠燈一亮閘門才開啟、安裝有抓拍行人過馬路攝像頭和電子顯示屏等設備的神器,造價達三四十萬元,如同安裝之初曾引發(fā)網友熱議那樣,亮相僅一周便悄然“下架”的結果同樣引發(fā)了眾多關注(4月24日《楚天都市報》)。
行人闖紅燈是久治不愈的頑疾。為了治理這一亂象,各地各部門可謂絞盡腦汁,除了宣傳教育、路口值守、違章罰款等常規(guī)措施,還動用了包括武漢專治行人闖紅燈閘機等手段在內的人臉識別、屏幕曝光、抄告單位等殺手锏,就差沒有將闖紅燈者列入失信名單了。但治理了這么些年,中國式過馬路在許多地方未見絕跡。
應該承認,行人的交通安全和文明意識不高,是造成中國式過馬路現象的重要原因。但一味將矛頭對準行人,將其視作譴責與管理、教育的對象,也有失公允。近年來,隨著各地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不少城市在進行道路改造時,機動車道越修越寬,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越來越窄,有的干脆合二為一;在路口紅綠燈時長與間隔時間的設置上,也“偏心”于汽車,比如為汽車設置了綠波速度,但行人過馬路卻紅燈時間太長、綠燈時間太短,且常被右轉彎車輛阻斷等。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相關部門對闖紅燈的行人管理再嚴格,效果也可能打折扣。這次武漢專治行人闖紅燈的神器之所以“鎩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種所謂的“技術手段”,仍側重于從管理上打主意、沒有在服務上下工夫的緣故。
因此,我們不妨反過來追問:城市的交通設施是否科學合理?行人路權是否得到足夠尊重?交通和道路等部門的管理水準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的觀念和做法?這些,不也是導致行人闖紅燈現象屢禁不止的因素嗎?二三十年前,不少城市曾經整治過市民不排隊爭先恐后擠公交車的不文明現象,必要的宣傳教育和管理固然必不可少,但增加公交車的班次供給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同樣,如果根據實際情況,將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斑馬線、紅綠燈等道路與交通設施的規(guī)劃與設置,盡可能符合人們習慣與意愿,并且在設置上科學合理,治理行人闖紅燈的效果或許會大不一樣。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帶,經過科學論證建起人行天橋或地下通道以后,行人闖紅燈過馬路的現象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
當然,目前一些城市的道路與交通設施存在缺陷,服務方面存在短板,并不是行人亂穿馬路的理由。畢竟,紅燈停、綠燈行不僅事關文明,更事關法律法規(guī)與人身安全,違反的話,不但是不文明、不守法,還可能釀出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