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 正文
中國式回家
2013-02-06 09:21 來源:中國青年報我要評論1月24日,23歲的陳悅建、陳徐濤,21歲的鄭建民,22歲的楊澤彪(從左至右)4名廣東籍大學生準備從廣州出發(fā),用騎行的方式返鄉(xiāng)。經(jīng)過兩到三天的騎行,他們陸續(xù)安全到家。他們說:“想要真切地知道依靠自己的力量,到底可以走多遠。”梁旭 攝
為什么中國沒有麥哲倫,沒有哥倫布?因為中國人要回家過年,到點兒得跟爹媽吃團圓飯,父母在,不能去那么老遠的地方,這叫“父母在不遠游”。中國人講團圓,無論什么節(jié)日,都是為團圓準備的,而團圓在中國人的概念里是指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尤其是要和父母在一起,中國的節(jié)日多數(shù)是為老人設(shè)計的,從春節(jié)到元宵到中秋,都是一個主題,那就是團圓。團圓要準確的翻譯成英文其實比較難,一般翻譯為“Reunion”,而這個單詞在英文里原本是指夫妻或老友同僚的久別重逢,不像咱中國人,跟昔日好友同窗闊別后的相聚那叫“好久不見”,只有跟父母夫妻兄弟姐妹骨肉手足在一起,才能叫“團圓”,這說明咱中國人是最重視血緣和骨肉的,重視到要專門為這類相聚發(fā)明一個詞“團圓”,而且還專門為此發(fā)明一頓名叫“團圓”的飯,因為這頓飯是在除夕之夜吃,所以又稱“年夜飯”。為了趕上這頓飯,于是有了“中國式回家”——無論在哪里,無論千山萬水,無論有錢沒錢,抱著孩子,帶著媳婦,奔回老家,和父母,和兄弟姐妹,吃一頓“團圓飯”。
如果不是為了趕這頓飯,那么初一、初二回家也是可以的。很多有過旅途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除夕之前的火車票是最難買的,火車是最擁擠的,但往往到了初一,就容易多了。也許正是因為祖先留下的“團圓飯”風俗,所以我們即使邁入21世紀,我們依然要千山萬水地回家過年,因為這是多數(shù)中國人的心愿,尤其是中國父母的心愿,所以為了這個心愿,有了春運。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春運是中國大陸在農(nóng)歷春節(jié)前后發(fā)生的一種大規(guī)模的高交通運輸壓力及堵塞的現(xiàn)象。百度百科則把春運定義為“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移”。
編輯:果君
央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