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黃山7月24日消息(記者 周然 見習記者 劉浩)近日,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長洪玉芳在整理館藏文獻時,新發(fā)現(xiàn)一封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寫給哥哥袁醉如的書信。

這封信寫于1938年7月29日。此前央廣網(wǎng)記者在該館“新四軍戰(zhàn)士家書”展柜中發(fā)現(xiàn)并報道了袁國平寫于1938年5月30日的一封家書。

在黃山市徽州區(qū)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門前,矗立著袁國平(左一)葉挺等人雕像(央廣網(wǎng)發(fā) 洪玉芳供圖)

洪玉芳介紹,在得知館中藏有袁國平家書后,他們立即對展柜中的其余書信進行了仔細梳理,從而發(fā)現(xiàn)了這封1938年7月29日袁國平寫給哥哥袁醉如的信。

袁國平(1906年5月26日—1941年1月15日),原名袁幻成,字醉涵,曾擔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兼第八軍政治委員、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職務。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曾是新四軍軍部機關重要駐地。

此次新發(fā)現(xiàn)的信件與早前報道的書信形成呼應,共同見證了新四軍高級將領在民族存亡關頭的家國情懷。(關于袁國平的詳細生平和新四軍軍部移駐巖寺的歷史,可參見央廣網(wǎng)7月11日的報道: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一封家書照亮新四軍英魂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發(fā)現(xiàn)的袁國平家書(央廣網(wǎng)見習記者 劉浩 攝)

書信原文:

致袁醉如信

(1938年7月29日)

醉如兄:

洛陽來信收悉。承殷殷慰問,至為感念。初聞哲明、珍霞夭折訊,頗為難過,后亦釋然,所關心者,恐母親之悲傷更有甚于我們,殊覺難以自安也。一涵在南昌時,繼兄死之后,又喪珍霞,悲痛自不待言,至前方經(jīng)我勸慰后,現(xiàn)已安心致力于工作了。

一涵是七月廿二日抵我處,現(xiàn)分配隨營學校任政治教官,精神身體均好,請勿念。

本軍主力,現(xiàn)仍活動于京滬杭地域之間,曾先后與敵戰(zhàn)斗了十五次,均獲勝利。另有本部出版之戰(zhàn)斗匯報特刊,日內即付來。江南之敵略有增加,但基本上仍未改變過去戰(zhàn)略箝制布置,因目前敵人主力用在沿長江兩岸及皖西、豫東地區(qū)故也。

九江已于廿五日淪陷,南昌在危急中,敵人企圖是先取南昌攻長沙,截斷粵漢路,造成圍攻武漢形勢。目前軍事上的急務在鞏固前線,但政治上如無更大的進步,亦殊難挽;鼐忠。我方對保衛(wèi)武漢及爭取三期抗戰(zhàn)勝利具體意見曾在漢口《新華日報》與《群眾》周刊上發(fā)表過,不知兄已閱及否,以后望兄常訂新華報看,本軍消息,亦經(jīng)常以快電通訊該報發(fā)表,閱該報,即可常知本軍之動向。

本軍在戰(zhàn)況變動條件下,亦將堅持在敵后行動,將來蘇浙皖贛這一廣大地域均為我們活動之場所,目前后方在皖南,主力在宣城、蕪湖以東及浙戇路以北。如果萬一南昌不保,則將來我們勢必為敵隔斷,通訊就不容易了。

保衛(wèi)武漢成為目前極迫切的任務,不過武漢之得失還不能最后決定中日戰(zhàn)爭之最后勝負。倘政府銳易〔意〕革新,前途尚有勝利希望也。

西線戰(zhàn)事尚不緊張,估計隴海西段尚可相安于一時,如將來戰(zhàn)局繼續(xù)變化時吾兄行止如何,仍盼很快復我一信,據(jù)弟意,如僅為斗升之計,則不如南歸,以便就近料理家事也。

本軍在江南環(huán)境甚好,群眾熱忱擁護,發(fā)展前途甚大,一切請勿釋念!

國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貢獻于國家民族,家事更不能不仰仗吾兄獨立支持,知我如兄,當不見責也。

振鵬宜令勤加攻讀,并以學理科為宜,因今日與將來之中國,都是急需科學人材也,同時要敦囑他保養(yǎng)身體,培養(yǎng)品格,勿沾社會惡習,婚姻應由自主,并不應早婚。

母親我很掛念,不過有兄奉養(yǎng)亦甚放心,請勸她不要掛念我們,很好的愉快的生活下去,在我只能報效于國家民族,事實不能不放棄承歡膝下之責了。

最近來信請寄安徽涇縣章家渡新四軍兵站轉。

順祝

近安

胞弟 醉涵

29/7

外附本軍出征將士家屬優(yōu)待請求書一份。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央廣網(wǎng)發(fā) 洪玉芳供圖)

“愿以最后一滴血貢獻于國家民族”

“明哲是我伯父袁醉如的兒子,珍霞是我的二姐!苯衲86歲的袁國平之子袁振威通過微信向洪玉芳介紹了信件中的人物。他說,明哲和珍霞在抗戰(zhàn)期間,均因病無治而亡。

信后半部分提及的振鵬為袁醉如的兒子,也就是袁國平的侄子。

洪玉芳告訴記者,這封家書是飽含了袁國平的家國大義:一方面映照出革命者“向死而生”的堅毅,他以理性分析驅散“亡國論”,以殉道精神直面骨肉凋零;另一方面記錄了破碎家庭的溫情,對妻子的安慰,對母親的掛念、對侄子前程的關心。

“‘愿以最后一滴血貢獻于國家民族’——這不僅是袁國平家書中的錚錚誓言,更是他以身殉國的生命絕響!” 洪玉芳說,這份捐軀國難的信念,袁國平曾多次以最決絕的方式宣示:“如果我們有100發(fā)子彈,要用99發(fā)射向敵人,最后一發(fā)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

歷史,殘酷地印證了他的誓言。 身負重傷之際,為了不拖累戰(zhàn)友,袁國平將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

洪玉芳感喟道:“重讀這些浸染烽火的家書,觸摸那穿透紙背的誓言,我們仿佛直面一位革命者以生命熔鑄的赤誠,那舍身為國、向死而生的精神風范,在歷史的塵埃中,依然震撼人心!

記者在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翻拍的袁國平像(央廣網(wǎng)見習記者 劉浩 攝)

記者手記:

最初,我計劃沿用“一封家書照亮新四軍英魂(二)”作為本次報道的標題,與7月10日的首篇報道形成系列呼應。然而,當讀到信中那句“國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貢獻于國家民族,家事更不能不仰仗吾兄獨立支持,知我如兄,當不見責也”時,心中深受震撼與感佩,遂將標題更換為“愿以最后一滴血貢獻于國家民族”。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袁國平其人其志,我追溯了他更早的生命印記。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捐軀國難的信念,早已深深烙印在這位革命者的血脈之中。 早在1927年,年僅21歲的袁國平在投身革命之際,就曾給母親留下一封遺書。信中,他附上一張照片作為“死別之紀念”,并寫道:“此行也愿拼熱血頭顱,戰(zhàn)死沙場以博一快,他日兒若成仁取義,以此照為死別之紀念。

從21歲“拼熱血頭顱”的誓言,到32歲“最后一滴血”的家書,見證了一位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身許國、至死不渝的生命刻度。

編輯:趙家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