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wèi)健委”)官網發(fā)布了關于游戲障礙的專家共識。專家共識指出,目前國內外尚缺乏針對游戲障礙開展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中國多項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游戲相關問題患病率為3.5%~17%。綜合既往相關研究結果,游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且保持相對穩(wěn)定。游戲障礙者以男性、兒童青少年人群為主,亞洲國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歐美國家。
2019年5月25日,世界衛(wèi)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其中,將“游戲障礙(gamingdisorder)”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
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他在門診中曾經接診過一個初中生的家長。孩子喜歡玩游戲,家長允許他玩到晚上10點,然后家長就把手機沒收,看著孩子關門睡覺。結果孩子第二天早晨7點起床非常困難,如果一直睡,可以睡到上午11點。家長以為孩子有睡眠障礙,帶著孩子來到門診求助。陸林告訴家長,孩子半夜肯定沒有睡覺,讓家長半夜起來確認孩子的情況。
果然,孩子晚上睡到凌晨1點以后,起來悄悄拿到手機,玩到早晨5點,再把手機放回去,接著睡覺。陸林在門診中遇到了很多因網絡游戲成癮而沒時間睡覺的中學生,有的家長睡前把網絡關了,孩子半夜起來再把網接上繼續(xù)玩游戲。陸林說,來我們醫(yī)院就診的孩子都已經比較嚴重了,因為晚上睡眠不足,第二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不得不暫停學業(yè)。
游戲障礙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對游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制;游戲優(yōu)先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顒;盡管已經因游戲產生了負面后果,但依然持續(xù)游戲甚至加大游戲強度。
陸林分析,孩子沉迷于游戲的主要原因是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沒有其他興趣愛好、和父母同學的交流少,導致手機成了孩子的重要“陪伴”;此外,父母、老師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式也“逼著”孩子喜歡玩游戲,因為在游戲中打怪升級、發(fā)號施令等行為反而讓孩子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
專家共識指出,社會支持和人際溝通不足,師生關系或同學關系不良,學校氛圍較差等也與游戲障礙的發(fā)生相關。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青少年游戲障礙的發(fā)病風險有關;監(jiān)護人不能陪伴或監(jiān)護不力的兒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發(fā)病風險。
關于預防措施,專家共識指出,對于兒童青少年等患游戲障礙的高危人群,在個體層面應從情緒調控、認知控制、人際交往等方面采取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對于兒童青少年所處的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應重點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和應對技能的科普宣傳工作,改善家庭關系與親子溝通能力,關愛兒童青少年心理需求。
據了解,此次專家共識由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精神衛(wèi)生分會、中國醫(yī)師協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共同參與完成。(記者 劉昶榮)